近期,大宗商品和周期股持续上涨,引发市场关于新周期是否到来的争论。有人认为新周期已经来临,也有人认为去杠杆政策压力或人口压力下,新周期不可能出现。我们认为,新周期是经济波动的必然结果,不以经济政策为转移、不受人口因素影响。在经济波动分析框架下,种种微观证据表明新周期已经来临。
新周期是经济运行L型下经济波动的结果,这是研究新周期的逻辑起点。关于中国经济的走向,决策层有着清醒认识,即经济运行L型:中国经济从过去两位数的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。需要注意的是,经济运行L型是决策层关于经济增长的判断,经济波动和经济增长并非一回事。经济增长受政策影响较大,但经验事实已证明经济波动无法被财政货币政策熨平。因此,经济运行L型下依然会有经济波动,进而导致大宗商品、大类资产价格出现周期性波动,此即为新周期。
正因为经济增长和经济波动不是一回事,基于经济增长的分析框架对新周期进行研究往往会带来错误结论。
新周期来源于经济波动,新周期研究必须基于经济波动进行。经过了数年的经济下行,种种微观证据表明经济波动已进入“摆脱波动谷底、获得上升动能”的新阶段,新周期已经来临。
首先,大宗商品价格和PPI出现拐点。大宗商品价格由下跌转为上涨、PPI出现拐点意味着企业生产经营从收缩转为持平或扩张,是经济回暖的先导指标。从数据来看,大宗商品的价格拐点出现在2015年末,于2016年取得较大涨幅。中国PPI数据在2016年一季度环比转正,并于2016年中实现同比转正。正如大宗商品价格上涨、PPI出现拐点所预示,2017年起经济数据全面回暖,GDP增速回升至6.9%;股市虽经波折但向上走势不变,2017年至今沪深300涨幅超10%。就本轮周期股异动而言,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同样领先周期股上涨约1个月时间,但由于宏观数据有其滞后性,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影响尚未反映至PPI数据中。
其次,企业产能利用率出现拐点。经济回暖必然会导致企业产能利用率改善和提高。有研究者通过上市非金融企业的财务数据证明,2016年上市非金融企业的产能利用率已经触底回升,目前仍处于较低水平,有较大提升空间。
再次,企业盈利出现拐点。企业盈利是反映经济波动阶段的直接证据,经济回暖与企业盈利改善互为因果。从统计局公布的工业企业盈利数据来看,工业企业盈利的拐点出现于2016年初。2016年,工业企业盈利增速保持在低于10%的较低水平,但已经摆脱了此前负增长的不利情形。进入2017年,企业盈利迎来了高达20%的快速增长,为经济回暖、新周期到来打下了牢固基础。
目前,关于新周期是否到来市场仍有较大争论。综合来看症结如下:一是忽视了经济波动的客观性,也因此忽视了新周期到来的必然性。经济波动具有客观性,不以财政货币政策为转移,因此对新周期的研究不能局限于政策分析。许多人无视经济数据、市场走势对新周期的支持,根据经济去杠杆、金融降杠杆等政策取向得出“新周期难现”的错误结论。二是混淆了经济增长和经济波动。三是关注的数据不同。例如,同样是新周期到来的印证,大宗商品价格是日数据,PPI则是月度数据,上市企业产能利用率更是季度数据,大宗商品价格连涨多日但仍未在PPI中反映,在上市企业产能利用率中反映则更需待以时日。
经济运行L型下经济波动依然存在,新周期正是中国经济波动的结果。我们认为,种种证据都表明新周期已于2016年到来,企业盈利改善、经营活动回暖表明我们正身处新周期之中,早日把握这一现实可以帮助投资者更好地进行资产配置。